史前文明、夏商、东周、魏晋、唐宋、明清……马俊才开掘的遗址简直包括前史上各个时期,有人说,他把我国前史打“通关”了。30余年守望郊野,掘开一个个前史本相,探源中华文明,马俊才的考古人生硕果累累
来历:3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桂娟、史林静
3月21日,57岁的马俊才获评2022年度河南考古人物,这是河南初次进行年度考古人物评选。
六万平方米开掘面积;一万余座墓葬;30余年手铲不辍;五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之多并排国内榜首……他的考古人生,不止这些数字。史前文明、夏商、东周、魏晋、唐宋、明清……马俊才开掘的遗址简直包括前史上各个时期,有人说,他把我国前史打“通关”了。
春秋几度移,把广阔的郊野当舞台,马俊才“以铲为器”,“不言书”里写“春秋”,掘开一个个前史本相,探源中华文明。这位终年奔走郊野的考古人,脸上总是露宿风餐,似乎远程归来。
2022年,马俊才在南阳黄山遗址进行考古开掘。(均为受访者供图)“手气好”的“马大墓”:打不出粮食,就做不成蛋糕
见到马俊才时,他正在南阳掌管黄山遗址的开掘作业,为了这次采访,还特意穿上了西服。久在郊野的他脸上透着考古人特有的“考古色”——被太阳久晒又重复风吹后的黑红。
1985年,19岁的马俊才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时,仍是个白皙的小伙子。彼时,他还不知考古为何物。榜初次对考古发生爱好,是从接触20多万年前的石制器开端。
其时在北大教授旧石器时代考古课程的是闻名考古学家吕遵谔先生。在他的教研室内,马俊才见到了辽宁金牛山遗址出土的各类石制器,周围紧锁的保险柜里则放着颤动中外的金牛山猿人头骨化石。
一幅20多万年前古猿人的日子图景在马俊才脑海中闪现。“这些前史的刻痕都是有生命有故事的。”从那时起,他就决议,要翻阅这“无字地书”。
其时,北大考古专业现已构成包括三个多月郊野开掘、两个多月室内收拾和编写实习陈述等流程的根底实习“北大形式”。得益于此,大二时马俊才跟着教师来到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开端了郊野启蒙。
“在邓家湾遗址,咱们两人一组,担任一个5米乘5米的探方开掘,那时连文明层都不知道,总怕挖坏了。”马俊才说。
考古圈盛行一句话,“不会看土,甭说考古”。那时马俊才每天都趴在沟坎、断层前看土层断面,剖析地层,并结合文献和考古陈述,学习怎么“看土”。
一天,马俊才和其他两位同学接到使命:邻近的肖家屋脊有个砖瓦厂,起土时常常发现陶片,赶去探探。
21岁的马俊才榜初次背上了洛阳铲。此刻他现已学会了怎么“看土”:假如洛阳铲带上来的是“五花土”,下边多半是墓;绿色或青色土,多半是马坑或车马坑;密实的夯土,依据规模就能判别是什么修建遗址。
到了砖瓦厂,咱们调查砖窑起土的断面,没有发现什么,一时不知从何处下铲。马俊才心想,先不论,探了再说,便在一处拱起的高地上扎起了“筛子”。就这样静心探了几天,总算发现了1.5米厚的文明层,一个多月后,一座王级大墓找到了。这座标号为M7的墓葬归于后石家河文明,其时共出土104件陶器和一件标志权利的石钺。直到现在,M7仍是石家河时期最大的墓葬。
“手气真好。”从那时起,便有人这样点评马俊才。
1989年,大学毕业后马俊才来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讨院(时称河南省文物研讨所)。一个月后,他被分到新郑作业站,开端对郑韩故城继续15年的开掘。
1993年的一天,马俊才在郑韩故城小高庄西进行考古勘探,用洛阳铲下探时,坑底带出了发绿的土。“土发绿发青,极有或许是马坑,由于马在迂腐后发生的腐殖质会把土染成绿色或许青色。”长于总结的马俊才很快判别这是一处马坑遗址,有没有车还需看是否有木器迂腐的灰痕。
清到终究,只呈现了马,没有车。“周围很或许还有其他祭祀坑。”所以,马俊才领着技工沈永建在周边打开三次勘探。为了不漏掉任何一点遗址现象,马俊才采纳布梅花点的办法勘探,一平方米钻四个探孔,密布之处,隔半米就钻个孔。
终究他们勘探出20多个马坑。“有期望了。”马俊才心想。由于其时经费有限,马俊才向队里请求集中力量挖马坑,可整整四个月,整理出的满是马坑,并没有青铜器坑和大墓。
没有严重发现,是考古开掘的常态。“队里不断有人说,满是马坑,许多人都劝我抛弃。”马俊才说,他不断翻阅《周礼》等前史文献,查阅古代祭祀埋葬状况,判别此处很或许存在高等级的祭祀遗址。
他信任自己的判别,并在1995年10月开端了第三次扩方。此刻这块地已被征为基建用地,期限开掘。考古队也下了终究的“指令”:再扩两个方,假如没有收成,开掘就要完毕。
新探方开端刨土的那个下午,一位民工的耙子刚落下就传来“咣当”声。“是金属磕碰声!”马俊才心想,“有了!”
1995年,马俊才(左一)在新郑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整理铜编钟。 榜首件青铜器呈现了。尔后,在探方周围有序摆放多个青铜礼乐器坑,出土五组标志古代中心政权的九鼎八簋青铜重器,此外还有9坑编钟,每坑24件。结合此前开掘的马坑,马俊才判别这是典型的郑国祭祀遗址,并且是祭社稷的最高等级遗址。
果然如此。这次开掘,共整理出土春秋时期郑国青铜礼乐器坑17座、殉马坑44座,出有348件郑国公室的青铜重器,成为郑韩故城半个多世纪以来稀有的考古收成。此项发现,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这也是马俊才初次获得该荣誉,其时他仅30岁。
“手气也太好了。”更多人开端这么说。
尔后,马俊才又先后掌管开掘了新郑市许岗韩国王陵、新郑市胡庄韩国王陵、新密市古城寨龙山城址、上蔡县蔡国故城和蔡国贵族墓地、安阳殷墟商代铸铜遗址、三门峡秦人墓地、禹州商周贵族墓地、南阳黄山遗址等多项大中型开掘项目,五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所到之处非王即侯。
“手气真好!”简直每个人都这么说,还送了“马大墓”的名号给他。
“都说我是队里的福将。”常常听到此,马俊才仅仅乐乐,并不辩驳。
可考古技师程永刚却不这么以为。
“这么多年,他累计开掘面积有六万平方米,仅墓葬就有一万多座,王侯将相才几个。所谓手气好,不过是想得多一点,挖得深一点,坚持得久一点。”自1997年开端,程永刚就跟着马俊才做郊野开掘。
一年365天,最多的时分,马俊才有超越340天在郊野。“考古作业郊野是根底,打不出粮食,就做不成蛋糕。”他说。
“假如非要说手气,那么他的学术灵敏、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对遗址纤细之处的掌握、斗胆的幻想力和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着劲儿,的确让他的手气略显得好一点。”程永刚弥补道。
图为郑韩故城三号车马陪葬坑。“土里找土、灰中寻灰,不漏掉任何前史细节”
在新郑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旧址展出的三号陪葬车马坑,有着四辆“豪车”和122匹马骨,曾创下多个“前史之最”:开掘的马骨数量创郑韩故城考古之最,郑韩故城内所见形制最大、装修最豪华的国君用车……
这背面,便是马俊才和他的车马坑整理团队。
车马坑是许多考古人不敢碰的遗址。“整理车马坑便是土中找土、灰中寻灰的进程。”马俊才说,需求手铲、刷子、竹签,乃至手术刀等东西,整理前要剖析土层,一般上层多是黄沙土、黏土、硬土,跟着土壤色彩越来越深,直到发绿,开端露出马骨。
“整理时有必要了解马骨结构,做到心中有数、有轻有重,从边际到中心,当心谨慎,马骨方位有必要坚持原样、固定不动。”马俊才边说边比划,似乎手里拿着一把刷子。
2003年,马俊才(左一)正在整理新郑郑公大墓墓道藏车。 马骨易清,车痕难寻。郑韩故城三号车马坑是一座“中字形”郑国国君大墓的陪葬车马坑,由于其时实施拆车葬,导致坑内车马散乱,增加了整理难度。
“在博物馆看到的是一辆一辆马车,车轮及各种构件都明晰可见,但在开掘进程中,这些早已迂腐成泥了。”马俊才说,由于古代的车,无论是战车仍是日子用车,除了部分加固或装修部件为铜质外,其他都是木质结构。经过上千年早已迂腐成土,只保存其结构的灰化痕迹,时刻久了这些痕迹和泥土的色彩相差无几。
“除了灰痕与周边填土难以区格外,整理进程中还要精确掌握好力度,使泥土与遗址刚好剥离,不损坏遗址本体。”马俊才说,其时他给每个人都发了聚光灯和放大镜,经过调查木头迂腐处的泥土色彩,寻觅木头迂腐过的痕迹,接触土质软硬度的纤细差别,并经过平面和剖面结合的办法寻觅留传的车痕。
图为郑韩故城三号车马陪葬坑内1号车顶席纹。 整整12个月,这些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车舆马匹得以完美问世,车衡、车轭、车辕等构件明晰可见,就连车篷上方格席纹遗痕都明晰可辨。该考古项目也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获我国考古学会郊野考古奖三等奖。
马俊才的车马坑整理团队也一战成名。“不少遗址碰到难整理的车马坑都会找咱们,咱们的技师常常赴外地帮忙考古队完结车马坑的整理作业。”马俊才说。
图为郑韩故城一号车马坑全景。 尔后,用车马坑的规范开掘遗址,成了马俊才的一种习气。在他看来,详尽的开掘是对遗址最好的维护。
间隔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220公里外的南阳黄山遗址,便是一处“车马坑”式精密开掘的典型。已化为尘土的单弓、成捆的骨簇,乃至连5000年前的象牙梳齿都根根可见……置身黄山遗址,似乎走进一座遗址博物馆。
“这是2018年发现的仰韶时期编号F2房址以及玉石器作坊遗址,都是长方形多单元房基。”马俊才指着坐落黄山遗址一侧的房址说。与此处相隔不远的另一处房子遗址,推拉门路、木骨泥墙、红烧土都明晰可见。
“黄山遗址是个内在极其丰富的遗址,简直10厘米就有一个文明层,并且首要手工业是玉器加工,都是很小的物件,要不是马教师如此精密地开掘,许多要害信息或许会被漏掉。”程永刚说,一般一个探方从开端至完毕要刮上百遍平面,每一遍都要调查土质土色的改变,直到呈现没有人类扰动的生土,才算完毕。
“不同土层,特征是不一样的,得调集多个感官,看土层色彩、包括物,接触土层软硬,听手铲刮过遗址的声响。”长时间跟着马俊才的技师和民工逐渐摸出了门路。
“用力得恰当,太轻,刮不动;太猛,遗址简单受损。”马俊才手指顶着手铲的铲缘,边演示边说,铲面和地上构成必定视点,由远及近。
2021年,马俊才在南阳黄山遗址考古开掘现场。 不只精密,马俊才还进行多学科考古研讨:对人骨腹部土壤和寄生虫标本进行收集和剖析;对已发现的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研讨;对部分土样进行水淘、浮选,对陶器上的残留物进行检测与剖析。
详尽开掘和多学科穿插使用,让他发现更多前史细节。
图为黄山遗址M216大墓精密整理出的四把玉钺。 5000年前带有推拉门路的大型玉器作坊,陪葬许多猪下颌骨、玉钺、弓箭的大型高等级墓葬;6000年前的古国粮仓;7000年左右的高等级房址……黄山遗址似乎一处“时空标尺”,“一眼史前三千年”的考古奇迹,就这样在马俊才及其团队的手铲中铺陈开来。该考古项目也先后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社科院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量力而行地把遗址提醒到最好,是马俊才对土地的报答。“黄山遗址内在的丰富性现已超出了幻想,我这辈子是提醒不完的,唯有开掘好、维护好,以便后来人接力。”马俊才说。
2002年,在新郑郑韩故城制陶作坊遗址,马俊才(前排左三)向来访专家介绍遗址状况。“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眼睛还要瞟向灶台外”
“为什么马俊才总能发现大型遗址?”
这也是许多人的疑问。
“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眼睛还要瞟向灶台外。”这是马俊才的考古“办法论”。他解说说,开掘墓葬不能只看墓,要从人动身,找到古人衣食住行的各种“配套设备”,便是一种以聚落遗址为单位进行郊野考古操作和研讨的思想办法。
2005年5月,上蔡县文物局接到乡民告发,郭庄村东一处地形最高的土岗上呈现许多人为大洞,或许有盗墓贼。随后马俊才带领考古队赶往现场,在钻探进程中,探铲在土层深处带出的竟是些黄色的纯细沙,而不是常见的五花土。挖过近万个墓葬的马俊才仍是榜初次遇到这种状况。
他立刻查阅考古材料,发现河南辉县的魏国王室墓葬便是用沙子埋葬,叫积沙墓。“为了抵挡盗墓贼,古人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埋葬办法——用细沙填埋墓室,再在沙中埋上巨石。由于细沙具有杰出的流动性,加上石块的分量,很简单塌方把盗洞埋葬。”马俊才说。
如此紧密的防盗办法,加大了开掘难度。挖到10米深时,一无所得。为了赶在旱季前完结开掘作业,马俊才初次用到了吊机。历时两个多月,一个长27米、深19米的楚国贵族墓地得以问世,“流沙大墓”颤动一时。
如此许多的沙石从哪里来?开掘进程中,马俊才不忘“看着锅里”,随即勘探出古汝河码头,处理了流沙大墓沙石来历问题,又把大墓压着的古遗址整理出来,我国最早盛行“河鲜烧烤大排档”的渔村也得以问世。
“上蔡县是周朝诸侯国古蔡国国都所在地,流沙大墓距蔡国故城不过5公里多,故城周围极有或许埋着更多古蔡国贵族墓葬。”听到乡民说自家地边水沟里有马骨头和铜马嚼子时,马俊才心头一震,随即派出了钻探队,探出一批积炭大墓和大型车马坑,以蔡侯积炭大墓和出土五鼎四簋的蔡夫人墓为代表的一批蔡国贵族墓总算找到了,系列发现填补了蔡文明空白。
这种“聚落式考古”的思想办法贯穿了马俊才整个考古生计,这也是他总能从郊野中拔出一连串“惊喜”的原因。正在开掘的南阳黄山遗址也连续这样的思路。
“最早发现的是几处前坊后居的大型作坊遗址,经研讨确定为玉石器工匠的生发日子用房,并发现了与之相应的院内工棚类柱洞、活动面、磨玉石浆层等,出土了一批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马俊才说,根本承认这是华夏史前制玉中心。
如此兴旺的手工业,必定需求不少劳动力,他们怎么生计?带着这样的思路,马俊才找到了史前粮仓群。遗址中所见杂草种子少,或许该遗址并不从事农业出产,食物或许由别处供应或交易而来,怎么运送?层层剥茧后,一座规模宏大的史前码头也呈现了。
如此大规模、高等级的遗址,周围有没有二级聚落;出土很多陶器,邻近会不会有窑址;这么多人日子用水,能不能找到水利设备……斗胆假定、当心求证,马俊才的眼睛不断瞄向“灶台”之外。
“一个完好的聚落至少要可以满意衣食住行、安全防卫等,只需遗址没被损坏,这些遗址就必定找得到。”马俊才说。
2001年,马俊才在香港西贡沙下遗址进行考古记载。守望郊野,做前史的唤醒者
守望郊野30余年,马俊才真实诠释了唯有酷爱,可抵年月绵长。
他常常会因刮风下雨连夜赶往遗址检查安全;他会把车横在工程车前,阻挠因施工或许对遗址发生的损坏;他屡次熬夜编写大遗址维护规划;性情腼腆但却乐意对着话筒直播两个多小时,只为遍及遗址文明,推进大众考古工作;他不会慢待任何一处遗址,由于遗址有巨细,价值无轻重。
现在,马俊才简直一切的精力都在黄山遗址,遗址的内在超乎幻想,开掘难度也超出幻想。
图为黄山遗址开掘现场。 “整个遗址层层叠叠都是宝。房摞房、墓摞墓,常常呈现仰韶时期的房子与屈家岭时期制玉作坊、房址、墓葬彼此叠压打破现象,手铲稍一挖,就被另一个时期的遗址拦住。”马俊才说,现在新石器时期文明序列并不明晰,而黄山遗址每10厘米便是一个文明层,已有的考古类型学已不能彻底解说。
面临常识储藏的新应战,现在的马俊才一半郊野,一半书斋,一有闲暇就不断翻看考古陈述,并定时约请全国专家来遗址辅导沟通,更新知道。
从考古大棚走出,站在遗址上瞭望,幼苗青、油菜黄,独山、蒲山两山相夹,玉带般的白河从山脚流过。几千年前,这个“华夏玉都”所出玉器便是从这儿走向华夏、流转江汉。
“这是我考古30多年经历过最美的遗址,多赋有啊!”面临这个在普通人看来仅仅一片荒芜的岗地,马俊才发出了由衷的感叹。5年来,纵使手铲不辍,30万平方米的遗址也只挖了不到百分之一。
“下半辈子是绕不开它了。”马俊才说。
考古队租住的宿舍坐落邻近村边一栋二层民居内,站在二楼平台北望,远处高岗上双面赤色旗号顶风摇曳。马俊才指着它们说,这是咱们的队旗,上面印着“黄山遗址考古队”。
“这么远能看到上面的字吗?”
“咋不能,心里刻着呢。”